
100年臺灣地區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by webmaster行政院研考會自90年起每年定期辦理「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目的是為了解國內數位落差現象,而隨著時代變遷,100年調查報告更名為「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此調查主要以個人數位能力、年齡數位機會、性別數位機會以及勞工數位機會等面向來分析國人的網路取用機會及數位應用情形。
行政院研考會自90年起每年定期辦理「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目的是為了解國內數位落差現象,而隨著時代變遷,100年調查報告更名為「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此調查主要以個人數位能力、年齡數位機會、性別數位機會以及勞工數位機會等面向來分析國人的網路取用機會及數位應用情形。
社會上許多詐騙案件,均源自於個人資料外洩,遭不法份子竊取或轉售給詐欺集團利用,致使許多民眾受害。為加強保護民眾隱私權,斷絕資料不當利用,1985年,法務部正式成立「資訊法律問題研究小組」著手研擬我國資料保護法相關立法規條;而為與時俱進,2005年開始進行「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下文起簡稱為舊個資法)修法審議,2010年4月2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同年5月26日總統公布。
2011年維吉尼亞大學Josipa Roksa教授與紐約大學Richard Arum教授共同著作的《學術漂泊:有限學習的大學生活》(Academically Adrift: Limited Learning on College Campuses)指出:超過1/3的美國大學生經過4年的大學洗禮後,其批判思考及分析推理能力並無明顯長進…。此議題持續受到關注,之後陸續有相關報告也指出:大學生的學習成果受到限制,形成學術漂泊,畢業後工作不努力,對社會貢獻有限,質疑上大學的價值何在?
面對社群網路發達,行動裝置普及,雲端處理快速,各種因素造就海量資料時代。點閱網站、部落格、新聞,分享影音、上傳照片、轉寄電子郵件,亦或到便利商店消費,一個動作一個數據,新科技發展讓我們輕易的可以蒐集數據,並加以分析,成為預測未來的水晶球。這就是臉書市值超過千億美元的秘密,不在技術,而是全球九億名使用者所帶來的無限商機。
「閱讀教學」正引領著21世紀的教育潮流,有厚實的閱讀力,才能儲備足夠的競爭力。秉持這樣的信念,近幾年在各界共識下,各國中小學不餘遺力地推動閱讀教育,透過閱讀理解課程規劃、整合多方資源等具體措施,研發出各種教學方案與活動,讓學生都能沉浸在濃厚的閱讀氛圍,展望無垠的海闊與天空。
聯合國於1972年6月5日創下首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由130個國家及1000多名國際機構代表共同參與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同年10月,聯合國決議將此會議召開日期6月5日訂定為世界環境日 (World Environment Day)。2012年世界環境日活動主題為「綠色經濟:你參與了嗎?(Green Economy: Does it include you?)」,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以推動全球轉變成為「綠色經濟」世界為目標,推動人們將綠色經濟融入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並為社會、經濟和環境方面帶來正向的轉變。
2011年12月7日IFLA管理委員會於荷蘭海牙召開會議並通過媒體與資訊素養建議書其內容主要闡明媒體與資訊素養是指能夠有效運用各種方法 (如觀察驗證、人際溝通及專業諮詢等),獲取有助於個人、社會及國家面對生存、發展、執行決策與解決生活各方面問題的能力,並瞭解資訊需求的時機、類型、獲取管道和方法,可以客觀評估與組織資訊,以正確且合乎社會規範的方式使用資訊。
親子天下雜誌2012年5月評選出100所強調五育均衡發展的優質國中,相較於升學主義至上的學校,這些入選學校致力於全人教育,透過晨讀、午餐文選播音、班級讀書會、班級好書戲劇分享、閱讀PK競賽、一日小館長、教師專書導讀、運用心智圖、結合閱讀策略、課程融合國際閱讀評量等多元活動與設計,引發學生興趣,提昇閱讀素養與終身學習的能力。
2011年《天下雜誌》針對全臺灣3,715位國高中生進行「公民教育調查」,發現新世代學子重度依賴網際網路,23.5%的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網時間超過2小時,願意花時間閱讀課外書的人數相對減少,調查顯示僅不到一成的國高中生有閱讀課外書的習慣。
行政院國科會在2002年通過了[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而經建會所提出的[挑戰2008]六年國發計劃也將此國家型計劃視為[數位台灣計劃]的重點計劃,足以見得數位學習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是重要而普遍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專訪教育部電算中心的韓善民高級管理師(以下簡稱答),談談國內數位學習的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