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數位科技六大發展趨勢 (下)
Six Trajectories For Digit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Tagged: , , , , ,

趨勢四:學習空間 (learning spaces)
        學習空間是一個總稱,泛指專為學習活動設計的空間,其功能包含但不限於正式教室、學習共享、實驗室和自造者空間(Makerspace)。正如Mark Valenti所言,這些空間不再只是展示區域,而是延伸作為探索、創新和建構知識的環境。以自造者空間(Makerspace)為例,是作為發明實體物件的場所,有相當豐富的設備供學生使用,例如3D列印設備、縫紉機、3D顯微鏡、大型印刷機等設備和材料,提供無限的創造空間,讓學生捕捉和重製立體物件,以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的能力。這股探索、內容分享知識創新的趨勢並不侷限於自造者空間的應用,在正式與非正式學習的空間設計上也能夠有所發揮。
        數位科技在此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例如無線投影簡報器讓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課堂主持人,只要透過連線投影就能分享簡報,而教學者也可以自由走動,透過平板電腦控制簡報內容,增加與台下聽眾的互動機會。此外,數位科技也改變了教室座位的排列方式,當每一位學生能夠透過無線網路以行動載具接收教學資料時,過去以聆聽教師講授為主的直列式教室座位,轉變成以團體小組為中心的環狀座位,教師的任務從說明課程內容的報告者,轉變為提供諮詢建議的指導者,同時也創造學生面對面討論、激發創意的機會。

趨勢五:新一代學習管理系統the next generation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LMS)
        新一代學習管理系統(以下簡稱LMS)是高等教育科技環境的必備項目之一。ECAR 2014年研究指出目前的LMS模組,無論是在設計、使用者操作以及課程管理的功能都非常良好,調查顯示有99%教師使用LMS,使用者的接受度空前,但是學生和職員使用LMS進階功能的比例卻很低,主要因為學生和職員將LMS定位為能夠提昇教學與學習經驗的系統,因此,使用系統全部功能的人數比例不高。儘管系統接受度創新高,但使用者仍不停尋找能夠取代的數位學習環境。
        LMS 2.0將會以什麼樣的樣貌問世?EDUCAUSE和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進行相關研究,以往IT單位採用新系統建置、增加容量空間解決使用者的需求,但是這種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現今的使用者。他們所期待的是一套能夠滿足學校、教師和學生等所有使用者需求的系統,例如Unizin(http://unizin.org/)能夠應用在翻轉教室、線上課程、磨課師等數位教學模式,並且得以支援各所大學的教育目的和策略,因應各個教育機構的辦學文化。

趨勢六:學習分析、整體計畫與諮詢服務learning analytics and integrated planning and advising services (IPAS)
        學習分析的目的是為了提昇學生的學習成就、支撐學生的學習動力。相關研究指出,越早有成功學習經驗的學生,其完成課程的比例會越高。以下就學習分析、計畫整合與諮詢服務兩部分進行討論:
        1. 學習分析(Learning Analytics)
        Blackboard、D2L、和Canvas等LMS系統即具備學習分析模組,提供識別高危險學生(At-risk student)、檢測學生的參與度,以及確認課堂活動成效。然而,學習分析其實仍存在多數教師僅使用系統的基本功能、高風險學生補救措施、以停留時間分析學習成果等問題。即便如此,在未來幾年裡學習分析的接受度將會越來越高。
        2. 整體計畫與諮詢服務(Integrated Planning and Advising Services)
        2014 ECAR IPAS研究指出,此項服務能夠實現數位環境整合之願景,並提供下列功能:
        教育計畫(Education planning)
        歷程追蹤(Progress tracking)
        顧問與諮詢服務(Advising and counseling)
        預警系統(Early-alert systems)
        IPAS系統必須能與學生資訊系統(SIS)、學習管理系統(LMS)等主要應用程式交換資料,甚至能夠跨校交換資訊。顯示未來IPAS將普遍存在於各個學校單位,正如ECAR研究所述,未來學生的學習成就將與我們息息相關。

        目前取得學位的方式已經不像過去僅能遵循傳統的線性學習方式,學習者可以自我調整學習進度,自行決定學習模式。就如NYU醫學院提供MD degree進階課程(accelerated track),同時也發展徽章(Badging)和微學分(Micro-credentialing)等認證機制,紀錄學術學習成果。數位科技對高等教的影響已經開始轉變
        1. 校園IT單位在資訊環境供應、教育學習上角色的轉變。
        2. 教師和學生的獨立性逐漸增加,使用他們自己的工具,依照自己的習慣完成學習目標。
        3. 從校園主機轉變為雲端應用程式。
        4. 軟硬體相容性和介面標準化的重要性逐漸增加。
        5. 行動載具的持有率增加。
        6. 以資料分析的能力根據不同的學習者提供客製化的建議。

        上述六點都有個別化(Individualization)或分裂(fragmentation)的共通點:將個別的小單元重新組合,構成全新、客製的結構,這種高等教育科技的轉變也許是所有趨勢中最重要的。我們進入轉位(dislocation)的時代,當我們發現新的方法、技術和認知時,代表著我們以前所知的、所熟悉的也開始消失、需要重新定位。身為教育者的任務必須詳查數位科技帶來的轉變和選擇,不僅要小心翼翼的掌握過去,也要抓住數位科技帶來的機會。最主要的挑戰是避免以墨守成規的方式研究未來趨勢,同時也不應該被動地讓數位科技塑造我們的行為

        從數位科技的六大趨勢可知,高等教育的改變銳不可擋,而參與其中則是邁入數位學習環境的唯一方法。

黃淑媛 (shuyhuang@fcu.edu.tw) 任職逢甲大學圖書館,本文摘譯自Malcolm Brown. (2015). “Six Trajectories for Digit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EDUCAUSE Review, 50(4), 17–28. Retrieved from: http://net.educause.edu/ir/library/pdf/erm1541.pdf

Cover Photo:Designed by Freepik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ever be published or shared an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with an asteris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