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亞洲區數位學習論壇(eLearning Forum Asia)於2013年5月29日至31日在香港浸會大學舉行,主題為「學習成效:資訊科技應用對未來學習的影響」(Learning Outcomes: impact on next generation learners),邀請各國教育學者專家共同研討應用資訊科技評估與提昇學習成效之影響,討論範圍包括:
1. 課程改革(Curriculum reform)
2. 學生學習效能的資料蒐集(Evidence collec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3. 學習成效對教學方式轉變的影響(Influence of outcomes on instructional changes)
4. 創新教學與學習(Innov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5. 學習分析對學習的干預(Interventions based on learning analytics)
6. 成效評估對教學品質的保證(Outcomes assessment for quality assurance)
7. 學習管理系統的成效評估(Outcomes assessment in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8. 促進執行成效之技術與硬體支援(Technical or infrastructural support to facilitate outcomes implementation/ achievement)
本次論壇邀請到培生集團亞太區副總裁Karl Engkvist先生主講「The Learning Curve and Avalanche Research」探討高等教育對提昇國家競爭力和經濟成長的影響;美國布朗大學Kathy Takayama教授主講「Integrative paths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understanding」,強調如何應用科技增進學生深入思考各學科間的互動關連;香港浸會大學Leevan LING教授和Eva WONG教授分享他們在大一計算能力課程中,透過課堂作業和報告協助學生達成課堂標準,並介紹香港浸會大學學習成效蒐集計畫(Evidence Collection Initiative, ECI);北京清華大學Benjamin Koo教授綜述多所亞洲教育單位對500位學生實行極限學習(eXtreme Learning Process, XLP)的教學成效;澳洲西澳大學Mark Pegrum教授提到行動載具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扮演的角色和成效;美國南奧勒岡大學Hart Wilson教授分享該校使用Moodle平台支援6,750位學生進行面授課程、線上課程以及混和型課程的教學經驗;臺灣國立中正大學游寶達教授(Pao Ta YU)則指出臺灣教育部鼓勵大專院校發展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以有效擴展線上學習族群,教學者可應用Bloom教育理論發展出適合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和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 FC)的教學策略以及數位學習工具,為原有的數位學習內容注入新氣象;英國倫敦大學Diana Laurillard教授認為因應經濟、社會、文化和科技環境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教育改革極為重要,為了跟上社會的腳步,必須善用科技輔助教學、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而改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各場演講簡報與實況錄影,請參考研討會網站:http://elfasia.org/2013/post-event-updates/。
此次,臺灣代表團由逢甲大學劉安之教授帶隊,成員包括嶺東科技大學陳仁龍副校長、中山大學李錫智處長、逢甲大學林志敏館長、中正大學游寶達主任、大同大學包蒼龍教授、中興大學董澍琦教授、成功大學黃悅民教授、東華大學彭勝龍副主任、中研院王美雪小姐等。代表團成員在大會中發表有關多媒體教學設計、情境式行動學習、數位學習政策等研究成果與經驗分享。
自2006年以來,亞洲區數位學習論壇由香港、臺灣、新加坡和大陸輪流舉行, 2014年第九屆亞洲區數位學習論壇將於臺灣舉辦,由國立成功大學擔任主辦單位,歡迎各國專家學者蒞臨指教。
eLearning Forum Asia 2013委員合影(汪瓊教授、王周綺華博士、虞哲奘博士、陳長福教授、劉安之教授,由左至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