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資料時代的關鍵服務研討會系列報導一: 廈門大學電子圖書系統之建置

Tagged: ,

海量資料時代的關鍵服務研討會第一場,邀請廈門大學圖書館蕭德洪館長主講,分享廈門大學電子圖書系統之建置經驗,蕭館長主要從廈大電子圖書系統的建置背景、電子圖書的重新分類、以及系統如何處理分類三個方向切入,演講重點節錄如下:

1. 電子書系統建置背景
廈大建館歷史90年,截至2011年12月館藏總量693萬冊,其中紙本427萬;電子圖書266萬種。電子書放入OPAC,需以傳統的MARC格式進行編目,故需有其分類號,然而電子書是否需要有分類號,是可以思考的一個問題。過往,OPAC的館藏記錄,多為「擁有性館藏」,但相較於現今電子資源「使用性館藏」的特性,其鏈結未必永久有效(特別是租用型);再者,電子書雖可由廠商取得整批的metadata導入OPAC,但未必有分類號,且另需加工處理書目。因此,廈大著手建置e-book系統,希望透過整合性的平台提供電子書檢索服務,第一階段將190萬的電子書放入系統。

2. 電子圖書的重新分類
目前多數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導航網頁,不外乎是依數據庫類型或學科瀏覽,這種透過鏈結方式連接至各資料庫的入口網頁,並無真正的整合;而學科瀏覽的問題則在於其分屬性,不同的資料庫商所採用的分類法亦不相同。要如何進行更具深度的資訊加值活動來提供更好的服務,即在於「知識組織」,而建置過程中最主要的問題和措施是自動分類器的形成和完善的詞庫。

3. 系統的分類處理
電子資源的分類固然有其必要性,但無需如傳統圖書給予分類號般的徹底分類(層級不宜過多)。Metadata的結構,最好具備主題詞和關鍵詞,以廈大為例,在處理主題分類採用了中國教育部大學科系分類法,而關鍵詞(自由詞)則經過系統的設定機制後,自動轉為主題詞(控制詞彙)。目前廈大透過統計,進行同義詞主題詞環的建置,並由工作小組專責處理,提供資源分類、強化檢索功能(擴檢)、或封裝為關聯數據集合(例如:XML、RDF等)作為網際網路的運用。


主講人:蕭德洪館長(廈門大學圖書館)


主持人:黃焜煌教授(台灣電子書供給合作社理事主席)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ever be published or shared an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with an asteris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