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資源爆炸的今日,為有效控制與維持穩定連結,多年來國際相關團體致力於數位資源的資訊組織,數位物件識別碼 (Digital Objective Identifier, DOI)即為其中一種資訊組織方法。DOI 讓所有類型的物件擁有一個永久、單一識別方式的架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個可用的(Actionable)、永久的(Persistent)、可互通(Interoperable)的連結。組成要素有四:編碼(numbering)、描述(description)、解析(resolution)與政策(policies),可應用於電子期刊、電子書、未正式出版文件、圖書館以及博物館。DOI於2010年納入ISO國際標準,成為數位環境中識別與互通的標準。
2012年9月20日,中華資訊素養學會協辦「數位物件識別碼DOI之內涵與應用研討會」,探討DOI系統的特性與內涵,期使DOI系統得到更廣泛地應用,讓臺灣學者創作的知識資源得以傳播至全球。研討會分成四個議題,由本會劉安之理事長、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項潔教授主持,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張慧銖教授、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暨研究所陳光華教授、飛資得企業集團溫達茂知識長,以及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顏怡庭經理主講,從DOI簡介、DOI與學術引用以及DOI應用效益,最後探討DOI註冊實務,循序漸進清楚說明DOI背景資料、應用範圍與註冊實務。
DOI的特性讓出版品得以使用一致的方式在不同平台被取得與引用,同時提供精準的引用次數、確認即將出版的文章沒有剽竊的問題以及確認引用的資料是最新的版本。採串連機制,不影響原有的詮釋資料(Metadata),也通用於各種通訊協定,達到集中式聯合目錄的效果。
本會合作夥伴–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於2011年7月獲國際數位物件識別碼基金會(International DOI Foundation, IDF)授權,正式成為全世界第8個DOI註冊中心(Registration Agencies, RA),也是台灣唯一的官方授權機構,相關訊息詳見華藝DOI註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