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路使用人口的增加及網路社交工具的多元,因應打字方便或趣味溝通,注音文、火星文、圖示符號等紛紛出現在網路對談或留言中,形成有趣的次文化網路語言,顛覆傳統文字既有的定義與印象。火星文是e世代特有的語言溝通,雖然不會出現在正式文件中,但因2006年大考中心將其引入國文測驗卷中,引起多方討論,也意味著火星文不僅發生在虛擬世界,其實它早已深入你我現實生活之中。
從資訊技能角度來看,目前火星文未出現在正式文件、學術文獻、或新聞性資訊中,故不影響資訊檢索行為;但從資訊素養角度來看,素養(literacy)一詞泛指聽說讀寫能力,溝通表達能力亦屬於其範疇,而火星文包涵了大量的圖示符號及融入數種語言(以臺灣地區為例,涵蓋了臺語、日語、韓語),採用簡化方式表達,形成特定族群方能解讀,或解讀結果不一的情況,例如:臺灣、香港、中國大陸等地區皆使用中文,但因融入方言之故,火星文無法成為共同的網路語言,加上火星文主要使用族群為青少年,可運用的領域又更為狹小,反與網路無遠弗屆的理念形成有趣的對比。
每個時代都有其流行語言,亦為文化演變必經的過程,我們當以寬容的心去看待;另一方面,應嚴肅面對火星文造成的溝通障礙、閱讀能力低落、資訊素養能力不足等問題,建議教育當局應規劃及實施相關政策,以提升閱讀能力及資訊素養,減緩網路語言造成的文化衝擊。
參考資料來源:徐易男(2006)。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火星文試題爭議及對教育的省思。臺灣教育。638,45-48。上網日期:2012年9月6日,檢自華藝線上圖書館資料庫http://www.airitilibrary.com/searchdetail.aspx?DocIDs=18166482-200604-x-638-45-48-a。